阳光人寿为参保人员提供快速理赔
- 编辑:5moban.com - 18来自环保部、欧盟驻华代表处及天津开发区的相关领导出席并讲话。
每天,伊利亚的工作都排得很满。腊燕林说,如今村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看病可以报销,今后没什么大的顾虑了。
那个时候,村子里的卫生条件很差,牲畜随地排便,也没有人打扫,一下雨,泥巴和粪便搅和在一起。现在搬迁了,政府给他和老伴办了养老保险,两个人每月能拿1000多元,今后基数还会上涨。腊燕林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他,如今告别了自家的土坯房,带着老伴和儿女搬进了幸福新村一栋12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乡党委委员、宣传干事许小红告诉记者,2011年,该乡争取到了中央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进行整乡推进。洪纳海乡:环境变好带动农民发展在昭苏县洪纳海乡,我们来到村民茹仙古丽开办的农家乐。
11月初,记者跟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厅一行,走访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部分乡镇,其中,霍城县和昭苏县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呈现出一片生态环保新农村的景象那个时候,村子里的卫生条件很差,牲畜随地排便,也没有人打扫,一下雨,泥巴和粪便搅和在一起。NPP和产草量增长趋势远高于非工程区。
主要工程措施的开展也对该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效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季节草场上,冬草场的载畜压力指数下降了41.07%,夏草场的载畜压力指数下降了22.25%,同时,冬春场和夏秋场的载畜压力指数逐年接近,这表明冬春场过重的放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逐渐由原来压力相对较轻的夏场所承担,季节草地正在向均衡利用的方向发展。监测和评估项目期间的生态变化,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科学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形成今后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策略的重要前提。统计表明,本区工程前1975 ̄2004年时段的站点年降水量均值为471mm,工程后2005 ̄2009年时段的年降水量均值为532mm,后期(2005 ̄2009年)年降水量均值比前期(1975 ̄2004年)增加了61mm。
夏汛期含沙量呈降低的趋势,表明长江源区沱沱河以上区段夏汛期生态系统土壤保护功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局部工程区鼠害和水蚀有所加剧,需要长时间坚持治理。
国务院于2005年1月26日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投资75亿元开展生态工程建设。降水量的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使得湖泊湿地面积扩大,牧草产量提高,水库库容增加。后期除2006年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水平,其余几年均高于多年平均降水量。与此同时,鼠害防治、草地围栏、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地改良等工程措施都对生态系统的恢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page]草地生态系统压力减轻的原因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区的草地载畜压力明显减轻。其工程覆盖范围仅占三江源地区的40%。2006 ̄2009年土壤侵蚀地面监测结果也证明了此结论。明显好转类型的面积占退化面积总量的0.56%。
减畜工程实施后的2005 ̄2009年5年间草地平均产草量比减畜工程前1988 ̄2004年17年间平均产草量提高24.65%,这表明生态工程在植被恢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年以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已完成封山育林任务195.98万亩,退耕还林(草)总面积15.31万亩。
重度风蚀敏感性等级的面积减少。草地生产力提高,草畜矛盾趋缓,草地承载压力有所减轻根据本底调查的结果,1988 ̄2002年三江源地区草地总体超载1.42倍,而冬春场草地更是超载2.5倍左右。
生态监测项目总经费5500万元。70年代到2004年期间,三江源发生退化的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40.1%。三江源生态建设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总体来说,2005 ̄2009年三江源区生态建设工程实施5年以来取得的生态成效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其中,支撑项目包括人工增雨工程、生态监测两项建设内容。夏汛期,由于降水集中,河流会出现洪峰过程。分析表明,减畜措施实施后的2003 ̄2009年平均载畜压力指数(1.59,即超载0.59倍)比1988 ̄2002年15年平均压力指数(2.42,即超载1.42倍)下降了34.3%。
轻微好转类型的面积占退化面积总量的11.64%。生态移民/建设养畜/太阳能利用等措施有利于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类干扰,降低土地利用强度。
土壤保持功能基本没有提高通过对长江和黄河源区水文站河流含沙量观测记录进行分析,获取区域水土保持状况的信息,得出如下结果。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速度趋缓遥感解译分析表明,2004~2009年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轻微,且变化速率比工程前更趋缓慢。
在湿地类型保护区,湿地多呈增加趋势,草地减少趋势缓解,荒漠化明显遏制,局部出现沙地和荒漠面积减小。对三江源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监测的几点建议进一步完善空间遥感与地面监测站点网络一体化的综合监测体系,建立三江源地区生态综合监测的稳定运行机制虽然目前生态监测和评估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该项工程是在国家发改委主管下,按照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要求执行的一项为期7年的工程项目,其生态监测工作仅为工程项目服务,其主要目的是开展工程生态成效的评价,而对生态系统长期变化的监测和分析缺乏战略性的部署。
生态系统的恢复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已经实施5年,取得的生态成效可以概括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在这两个时段生态系统通过土壤调蓄、地下水补给等方式,对径流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实施的重点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生态系统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退牧还草工程使得工程区家畜数量减少,草地现实载畜量明显下降,草地退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然而,在时间序列上,三江源地区草地产草量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规律,同时,其产草量的年度变化趋势也反映出气候因素对产草量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其中,2005 ̄2009年长江源直门达站水质状况逐渐变好。
而2005年以来,春汛期和夏汛期通过吉迈站含沙量呈增加的趋势,相应的降水侵蚀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流域径流调节功能有所上升的原因近年来,三江源区的生态系统径流调节功能略有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态系统恢复的成效。
其中,2004~2009年5年间三江源主要湖泊的面积净增加245km2。另一方面,工程区人类活动减少,生态移民、减畜等措施使得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降低,人类干扰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减小,促进了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速度趋缓,草地退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参照国家环保部规定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划分方法,对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其二,由于工程项目生态监测工作的资金与科技力量投入等限制,地面生态监测观测站点虽然已经设置了400多个基础站和16个综合站,但缺乏综合性骨干中心站和监测网络的安排。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径流调节功能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使得生态系统的水分涵养能力增强,蓄水功能提高,对径流的消峰填谷作用有所加强。流域供水能力增强,水质优良据统计,1975 ̄2004年,长江源平均每年向下游供给水资源总量(径流总量)为124.3亿立方米。
中期生态成效评估的分析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全区草地产草量普遍提高。三江源地区连续30多年的过度放牧是造成该地区草地退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通过分析1975 ̄2009年长江源区主要水文站春汛期和枯水期径流量变化,以及夏汛期径流调节系数的变化可知,2005年以后,长江流域春汛期和枯水期径流呈增加的趋势,夏汛期径流调节系数呈减小的趋势,说明流域径流调节功能有所增加。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好转。
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区,尤其在扎陵湖-鄂陵湖保护区,植被恢复较为明显,沙丘活化得到了初步控制,治沙区沙尘天气大幅度减少,流沙对公路的危害大大减轻,淤塞排水沟等危害明显减轻。在森林类型保护区,森林减少趋势得到遏制。